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李强出席了记者会,并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其中,他讲了一段话:“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
对这段语重心长的话,我尤为感同身受。
没在基层干过的人,不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人,缺乏人情味的人,是说不出这段话来的。我长期在基层干活,在民间交了好多朋友,也挺有人情味。所以,总理的话我懂。
这辈子,我把最基层的工、农、商、学、兵五个字都干全了,民间所需要的保家卫国、下乡扶贫、修桥铺路、教书育人、救死扶伤、以文化人、志愿服务这些事情也都参与过。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还遇到了不少民间高手。
当兵时,我有个战友加徒弟,名叫志强。在部队,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战士,武能十八般武艺,文会琴棋书画。转业后,他既是政法战线上的英模,又成了著名书画艺术家。退休后,他又成了职业经理人,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有志有为。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好人,有爱心,有主见,也有办法,成为大家所需要的人。为此我常想,男儿当自强,这样的“志强”多了,何愁国不强?
下乡时,我有个部下加兄长,名叫海余。他大字不识几个,却很识人识事也识势。改革开放后,他带领一支农民建筑铁军,走南闯北打天下。当年青岛市政府广场前面的一大片楼宇,就是他们建造出来的。我还见证过他与业主谈生意,人家拿的是计算器,他拿的是火柴盒。只见他在桌上把火柴棒摆来摆去的,一个项目的人机料三本账便算得清清楚楚。为此我常想,海余兄若是识字,事业会做得更大,咱乡里的经济真能“海余”了。
务工时,我有个助手加长辈,名叫乔老爷。他从工人、班组长、项目经理,一步步干到了集团副总,工程业务特别精通,工作作风也特别扎实。他每次下基层,都是起个大早,先把工地跑了个遍,然后再开会。等“老爷升堂”时,几乎所有的项目经理都经不住他的“审问”。五十多岁时,他报考了高级工程师。考高工是需要考外语的,于是他就选择了日语。他说日语有汉语的影子,连猜带蒙的,居然过关了。为此我常想,相比之下,老爷比我强。应该是他当“老爷”我当“伙计”才对。
从文时,我有个老乡加文友,名叫晓思。他虽是小学老师出身,也干了一辈子小学教研,却是一位名正言顺的三级教授。他在文艺上还特别有才,人称“五中全会”,是中作协会员、中书协会员、中音协会员、中民协会员、中评协会员。最近,他又在苦练丹青,应该是在准备“六中全会”了。平常生活中,他还擅长于顺口溜,总是能“溜”出一片欢声笑语来。为此我常想,要是能谋个中字头会员,我这辈子算是无憾了。遗憾的是我晓也思,晚也思,连个市一级的会员都没谋到。
退休后,我有个志友加贤弟,名叫峻松。这“志友”一词是我自创的,意为志愿者好友的简称。十几年前,他以一个好人带动了一批好人,带出了一支太阳雨爱心团队。这群扬州好人约有百把人,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做善事实事。他们做的一件件善事,犹如下了一场场太阳雨,滋养了大家的爱心,也给社会传递了正能量。他还是一位知名歌手、金牌主持人、两个文艺团队的负责人,总把欢乐给大家。为此我常想,峻松似乎天生就是为别人活着的,他总是严于律已宽于待人,把“峻”留给自己,把“松”交给别人。
以上五位好友,都是我可亲可近的身边人身边事,都是我心悦诚服的民间高手。在此,我有个建议:坐在办公室的人,若是困惑于问题而不得其解的话,不妨下基层来走走看看听听,也许从这五位民间高手那儿,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许多办法。
作者: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