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运河 千年流动的文化血脉

大运河 千年流动的文化血脉

访问量:
/

  2500多年来,3200多公里长的大运河,贯通5大水系,流经8省市35座城,穿越历史,润泽大地,日夜奔腾,流淌至今,生生不息。

  她是两岸人民的母亲河、致富河、幸福河,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她是中华民族的政治国脉、历史文脉、经济动脉、社会命脉、生态水脉,更是一条千年流动的文化血脉。

  也就是说,大运河既是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也是一条贯通南北的文化长廊,是一种流动的文化符号。借助于水的流转,大运河已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还成为文化联结的纽带,对流经区域不同的文化进行相互吸收、交融、调和,而趋于一体化,成为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的综合体。

  于是,就形成了一条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今天,我所要讲的专题,正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个题目很大,要讲的内容很多。想在半个小时内讲完这个专题,只有化繁为简、提纲挈领、深入浅出。下面,我就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个专题,简要地概括为六句话。

  一是大运河文化带的概念。我查了一下,关于大运河文化带的概念,就是一句话:是以多点联动形成合力的战略空间布局。这个概念有点过于学术化。以我的理解,所谓的大运河文化带,是置于运河带状区域之上,在历史进程中所积累出来的一切文化元素的总和。具体一些,就是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以带状地理空间为载体,以区域交通网络为基础,以沿线城镇为发展主体,集遗产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与休闲旅游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功能区域。

  二是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自古以来,大运河文化就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因为她是人工开挖,就有了技术文化;因为她有漕运功能,就有了制度文化;因为她有广泛联系,就有了社会文化。其社会文化内涵,涉及到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饮食文化、民俗风情,乃至精神信仰等等。新时代新形势,又赋予大运河文化带更多的内涵。如:保护与运河相关的各类文化遗产,涵养以运河水系为主的生态系统,恢复并完善运河的交通功能,适度增强以文化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功能,使大运河文化带成为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

  三是大运河文化带的价值。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那么大运河就是一种流动的文化,是活着的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一起,构成了一个厚重的人字。大运河文化带的价值,不仅体现为历史价值,还体现为现实意义。作为重要廊道,她成为纵贯中国东西部的生态文明大走廊;作为发展平台,她塑造了沿线城市并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文化载体,她承载着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丰富内容;作为联结纽带,她沟通古今、贯通南北还连接着世界;作为生活方式,她唤醒了集体记忆并保持了人们基本的生活情态;作为精神象征,她传承创新了中华文明并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是大运河文化带的提出。大运河文化带这一概念的提出,大致经历三个阶段: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这一话题学术界开始讨论;2017年,习总书记作了批示之后,这一战略构想首次提出;2019年2月,中办国办下发了《纲要》,这一任务正式下达。中办国办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共10章,全文超过32000字,涉及文化、历史、科技、规划、经济、地理、水利、生态、民俗、艺术等领域,核心区包括130个县(市、区)。更重要的是,纲要确定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

  五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实践。自从《纲要》下发后,大运河沿线各地都本着“承载过去,开启美好”的指导思想,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实践。作为大运河的生长“原点”,江苏首先提出了“江苏实践”,要把江苏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作为“运河长子”的扬州,也自觉扛起了“中国行动,江苏实践,扬州案例”的排头兵责任,提出要精耕细作,打造运河文化经典,向世人展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的现实模样。

  六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责任。从古到今,大运河流经扬州腹地,辐射扬州全域,让扬州成为运河之城;人们住在运河边上,喝着运河水长大,身上也流淌着运河文化的血脉,让扬州人成为运河之子。所以,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扬州人尤其充满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我们有着“大运河深度影响着扬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自觉;我们有着“牵头运河申遗并打造世界运河之都”的自强;我们更有着“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自信。

  凭着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我们一定能开创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扬州探索”,一定能打造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扬州样本”,一定能绘就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美丽画卷,也一定能让大运河这条不老之河发出盛世光彩。在这样的伟大实践之中,在这样的发展平台之上,每个扬州人都是参与者,都是志愿者,都是保护者,都是传承者,也都是共享者。

  作为运河之子,也是大运河文化的共享者,我与大运河特别有缘。小时候,就在大运河畔长大,在大运河里学游泳;当兵时,当的是海军战士,大运河是通江达海的;在交通部门工作时,曾经跟着船队由南向北溯流而上;在公路部门工作时,曾经在大运河堤上修桥铺路;下乡工作时,所在乡镇就在大运河边;从事文化工作时,经常参与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和采风;退休后,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志愿者。

作者:刘俊

代码勿删

发布时间:2021-11-15 10:36:03

服务热线

13910339839

公司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19号院B座1606室 

版权所有:北京东方红升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北京 京ICP备17073697号-1

© 1999-2018 北京网站建设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9-2018 300.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063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