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七一,机缘巧合,这几天我连续遇到了与《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老歌有关的事儿。
先是听了书法家范钦华夫妇朗诵这首歌的歌词,老两口声情并茂,倒背如流;后又收到了作家陈锴先生发来的歌谱,他说这是个老版本,发表在1963年的《中国少年报》上;后又听到了歌唱家王慧群老师的演唱,这首歌她演唱了953次,曲曲动人,声声入心,百听不厌。
前几天,书法家王振宇先生又向我推介了他的战友、老乡赵付森。赵付森先生是位年届七旬的军旅作家,新近出版了他的文学作品集《暖暖的秋阳》,上卷是小说,下卷是散文诗歌。他也很喜欢《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样的经典老歌。他说:“那些你我熟悉的老歌,如今已然飘散在了秋风之中,但我们仍然喜欢,它们那一缕缕永恒的余香。”
余香氤氲、余音袅袅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是由姚筱舟作词、朱践耳谱曲的,创作于1963年。最早由任桂珍演唱,后作为故事片《雷锋》的插曲由胡松华演唱,又经才旦卓玛演绎后广为流唱。2019年6月,这首歌还入选了中宣部的“70年国庆优秀歌曲100首”。
屈指算来,今年是这首歌的60华诞,67岁的我就是在听这首歌、唱这首歌中长大的,它是留声在我心中的一首经曲老歌。我加入少先队时、加入共青团时、加入解放军时、加入党组织时,耳畔都会响起这首歌的旋律。我上了岁数后,很多曾经熟记的唐诗宋词和名人名言都给忘了,而这首歌的歌词却牢记着,并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
一首歌传遍大江南北,还传唱了60年,激荡了几代人的心扉,是因为人们常把它与雷锋联系在一起,那段质朴真挚的歌词仿佛就像从雷锋心里流淌出来的,又汩汩沁入每个人的心田。雷锋精神正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所以说,这首歌能传唱至今,能持久打动每个人的心,最根本的原因是它表达了全社会最普遍的思想感情和人民共同的心声。正如著名音乐家柏辽兹所说的:“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情感。”
我与范钦华夫妇、陈锴老师、王慧群老师、王振宇老师、赵付森老师,都是这首歌几十年的传唱者,都对党对人民充满着深厚的情感。我们这代人都好怀旧,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这首歌之所以能让我们留恋,就在于它让我们的回忆产生了共鸣,不管年纪有多大,心中依然记住这首歌,并且一有时间一有机会就想去重温它。
就在写这篇短文时,我又把这首歌的63年老版与最新版重温了一下,还对比了一下。此时,我又有了一番新感受。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虽然新版和老版的歌词没变,但是旋律有点创新,让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融为一体,让经典老歌焕发出新活力。
可见,我们这些身处“暖暖秋阳”的人,在回首往事的同时应展望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需有所创新,在不忘初心的同时要与时俱进。
作者: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