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检点自己的一个毛病,就是在撰文、致辞或与人交谈话时,总喜欢说到“我”,说我如何如何,说我这般这般。说多了,别说他人生厌,连自己都嫌烦。
然而,我有时候不得不说我。如在《大家说》里写的一些短文,不便说“他”,也不能说“你”,只能说“我”,我的经历,我的感受,我的认识,我的看法,我的不足,我的教训,我的建议等等。如说得不对,乃一己之言也;如果说错了,文责自负。
从心理学上分析,一个人总喜欢提到“我”,不是自恋、自尊就是自负。自恋是想刷存在感,以引起别人的关注;自尊是以我为中心,把自己太当回事;自负是觉得自己挺能的,甚至什么都觉得自己最好。
如若在“我”后面再加上“觉得”或“认为”,表面上的语意和内在的心理又有了些变化。我觉得、我认为,虽然还是有点以自我为中心,是在输出自己的思想。但是又有点不够自信了,是一种谨慎的表达,意即只代表个人的观点,不代表大家的看法。
所以,我打算自查自纠、有所改变。以后得少用“我”,还要慎用“我觉得”“我认为”。如果实在要说“我”时,也要尽量语气平淡,不要加重语气与音调,更不要频繁地把“我”字挂在嘴边。
最好的办法还是在“我”后面加个“们”。当然这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改变。比如谈成绩时要加“们”,谈问题时不能加;说好话时就加“们”,说丑话时不能加;有把握时就加“们”,没把握时不能加;做好人时就加“们”,得罪人时不能加;肯定或表扬时就加“们”,否定或批评时不能加,等等。
“我”与“我们”,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智商情商的不同。加了“们”,是一种智慧;加了“们”,就多出了一层人情世故。这种人情世故就体现在亲切感、归属感、责任感上。亲切感是有了人情味,一下子拉近了与别人的关系;归属感是有了凝聚力,让别人觉得原来我们是一伙的;责任感是有了大局观,由个人主义变成了集体主义。
于是,“我”字加了“们”后,就多了些自知之明,多了些谦逊态度,多了些团队意识,也多了些敬畏之心。在社会这个大江湖里,“我”仅仅是一朵单薄的浪花,而“我们”却是大江大海,浪花出没于大江大湖之中。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字后面加不加“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我在本文开头时说“我在检点自己的一个毛病……”总不能说成“我们在检点自己的一个毛病……”吧?